手机游戏巴士

用户到底愿意为数据隐私付费么?

发表于:2024-05-07 作者:游戏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5月07日,在36氪看来,科技和资本是当前新商业时代的两大驱动力,也是我们内容的两大方向。临近春节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的“潮科技有奖问答”活动,希望带领读者与这个时...

在36氪看来,科技和资本是当前新商业时代的两大驱动力,也是我们内容的两大方向。临近春节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的“潮科技有奖问答”活动,希望带领读者与这个时代最“硬核科技公司”的CEO或者意见领袖一起思考未来。

第八期活动,我们邀请了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杨磊,一起探讨数据隐私付费问题。这期活动也吸引了不少读者参与讨论。其中有一些评论我们认为很有价值或者很有趣,因此也做了摘录,放进了本篇文章中,希望与更多读者分享。

ID:持衡@超人学院

愿意,互联网本身就是通过平台化共享和信息互联来达到效率提升的模式,由于效率的提升带来的就是成本下降,因此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服务,能够减少使用者的额外开销。 而我愿意为互联网的隐私而付费,甚至之前想过,是否有可能会存在一种终端存储器能与云盘相连,把所有数据加密上传到云盘保存,同时在本地缓存常用数据,实现效率和隐私的折中,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实现云端下载和终端存储器密钥获取,在手机上或其他移动场景解密使用,实现网盘的移动获取功能,但可以预见,因为不能去除重复文件,从而会导致网盘成本大幅上升。 这样的加密,在互联网信任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可以放到云端去实现,但还没有想好平衡机制。

ID:Athenayang

愿意为主动型的数据保护隐私付费。数据隐私保护分为两个层面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可以理解为用户为保障自己的信息不被坏人或者黑客而利用发起的主动保护,被动型可以理解被当用户使用某项服务时数据隐私需要暴露给某些厂商时所需要的保护。被动型的保护应当是厂商责任不应推卸,这些厂商应当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这些在被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是附加的默认服务,不应当由用户买单,若造成损失应该由厂商承担。主动型的会存在买单意愿,主要因为在现在社会中,因为身份证件、手机号码等信息使用频率过高,且都为电子信息很容易在不经意间遭到泄露,甚至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留存使用用于小到薅羊毛、注册信用卡、大到某些欺诈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会担心这方面的损失。美国公司lifelock是一个很好例子,若在中国存在这样的服务我会很愿意付费,花一些小钱去保障自己的不可控的信用损失。

ID:年华@边界计划

愿意。 1.中国的乡土社会的根本使得很多隐私本身已经被贬值了,只是隐私数据覆盖的范围而已。因此如果能用扩大隐私范围换取一定收益,我相信很多人是愿意的。2.当前数据隐私法建设还不明确,诸如wifi探针等已经在获取数据。与其被动被卖了数据,不如主动通过披露数据换取受益。3.腾讯,阿里等已经获取了大量用户数据,而数据墙当前只能靠企业个体的责任,没有相关法律约束,而主动披露数据换取更完整的数据画像能带来更多便利。

我个人的付费意愿与我的工作收入和社会地位成正比。学生阶段愿意通过隐私换取便利(如优惠券,学生福利等),社会地位提高后则完全反过来。典型的经济学原理,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数据隐私和付费意愿的一个天平。

ID:达特猫斯

不愿意。不是说不愿意付费,而是不应该以这样的逻辑收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 “隐私保护收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为了抢占市场,大部分的互联网服务商采用提供免费服务的方法来吸引用户。这很好理解——在功能和体验差不多的情况下,免费软件肯定比收费软件的使用者多得多。拥有了大量用户之后,提供商会通过向第三方提供服务——例如广告位、顾客调查、市场分析——等等方式收费。这时候用户信息就成为了他们的商品,你在网络上的行为被分析并且广泛应用于广告推广、人群调查等等。简而言之,在用户隐私协议上打勾的那一瞬间,我们就用“数据支付”代替了“金钱支付”,用自己隐私的使用权换取了该软件的使用权。 但大部分用户是不知情的,无论是因为提供商过分隐匿晦涩的协议让人难以看懂,还是因为用户急于使用、忽视后果的疏忽,客观上,交易双方并没有将条件信息完全互通。 但在法律上,提供商是更具优势的,因为其协议大都十分严密。你随手在用户隐私协议上点的勾,顺利又稳妥地把自己卖了出去。 所以就是活该? 不。根本上说,事情的起因在于提供商采用了“免费”的诱导手段。 大家应该都遇到过打着“免费体验”的旗号把你拉进店里的美容机构,后续会软硬兼施向你收费,甚至通过往客人脸上抹东西但不清理的卑劣方法威胁客人交钱。用户隐私本来就是不容侵犯的财产,如果同意为保护自己的隐私付费,无异于在被逼无奈之下向流氓美容机构付钱。 受害者没有贿赂,从来不是流氓兴风作浪的理由。 原本是“付费获得使用权”的明朗交易模式,就因为提供商想要吸引更大批的用户而采用的“诱导式免费”手段,变成了涉及法律和伦理的复杂问题,现在这个锅又要消费者来背,这是有头脑的商人在收普通消费者的“智商税”吗? 提供商认真做产品,按照市场价值来定价,用户再择己所需进行购买。仿冒、侵权问题交给版权问题本身来解决,莫要拆东墙补西墙,每个人只顾割跟前的这把韭菜,不顾整个市场的健康稳定。否则就跟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一样,互联网生态也会被破坏啊。

ID:霍岑@边界计划

愿意付费。但是我觉得这期间应该要分为很多个层次,1. 数据在谁手上;2. 数据安全维护者是谁;3. 谁有权获取我们的数据;4. 我付费了能否保证让我的数据隐私对所有其他组织和个人都保密;5. 如果我已经付费了的保护服务还是泄露了会有怎样的惩罚措施…试想对于那种想要用数据做坏事的人肯定更希望数据被最大限度保护,那这之间的利弊怎样权衡;另外,是否不付费的人基本的数据就近乎裸奔?这种保护义务需要由谁来承担?

ID:海淀黄庄郭德纲

我认为为隐私“付费”会是大势所趋。

付费对象有可能是获取我们数据的公司,有可能是第三方技术方案提供商。但与所有的产品普及一样,都可能是先从小众极客人群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付费和不付费两方共存。 过去的很长时间,互联网的逻辑都是“ 羊毛出在猪身上”,希望依靠用户数据来赚钱,因此表面上用户可以“不付费”或者只付很少的钱就能享受到服务,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各种APP。但实际上这是用户用数据资源交换所得,本质上还是“付费”了,只不过不是付的“现金”。 当“大数据杀熟”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反抗,就意味着用户不想再付出数据的资源。但厂商提供服务都是有成本的,因此这部分的费用就必须有人支付。如果不是“用户付出数据 第三方付费/其他方式赚钱”,就一定有人来买单,目前来看很可能是要用户自己来买单。 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2018年欧洲推出了GDPR,也是这一趋势的反应。看到这种趋势,很多创业公司也在推出“本地存储”功能的产品,比如AI摄像头,就是针对这样的需求。这样的产品,本质上也是为“隐私付费”。 但是保护隐私是有成本的。考虑到全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差异,短期内应该还是一个小众的产品或者服务,甚至会一直共存。

ID:iuoyuyi

保护数据隐私也是一种服务,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商品,就可以进行价值的等价交换,可以进行付费。但是这个费用付给谁,是一个问题,比如说,现在去买房,各种隐私数据都会提供给开发商,他们保护这些隐私数据是他们的义务,不需要给他们进行付费,他们也必须保护用户隐私;另一方面,开发商把所有客户的隐私数据,存储到第三方数据公司,数据公司需要为客户提供保护数据隐私服务,他们需要完善软件,更新防火墙,这些服务是可以想开发商进行收费的。因此,我认为,义务性的是不需要付费的,而服务性的应当付费。

感谢以上读者的分享。更多评论请查看潮科技有奖问答第八期:《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杨磊:你愿意为保护数据隐私付费吗?》

第六期中奖读者名单:《“潮科技有奖问答”第八期获奖读者名单——北极光创投专场》

欢迎更多读者与我们一起沟通交流(QQ群:71541896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