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游戏巴士

可叹可期!日本浮世绘的祖师爷,原来是我们的年画!

发表于:2024-05-20 作者:游戏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5月20日,临近年底,大家都在忙着抢火车票、收拾行李回家的时候,本花却沉迷于一款新出的微信小游戏。其实游戏玩法并不算新奇,乍一看,就是拼图而已嘛。咦,拼出来好...

临近年底,大家都在忙着抢火车票、收拾行李回家的时候,本花却沉迷于一款新出的微信小游戏

其实游戏玩法并不算新奇,乍一看,就是拼图而已嘛。

咦,拼出来好像有点好看?.......再,再来一张?

一转眼,工作摸鱼两不误的本花突然获得成就:

但其实,这款游戏真正打动本花的,是它的名字——“年画重回春节”

本花还记得从前,年画总由家里的老人早早备好。

在年末的某个清晨里,姥姥净过手,小心揭下守护家宅一年的旧年画。

新的年画是她精心挑选的,颜色鲜亮,图案喜庆,寄托著对来年或诸事喜乐、或家宅平安、或人丁兴旺的期望。

而这一张薄薄的画纸,其实已经传递千年了。

? 百钱买春,便可足岁 ?

一千年前,北宋的一本风俗笔记《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

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锺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

这是关于年画最早的记录

在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960—1279),人们已经能用彩色套印技术印刷彩色画。

成本低廉,加上市民也有着对艺术和美的向往,于是节日以画装点气氛的民俗得以流行起来。

花不到一百钱,鲜亮的年画便能在大门或室内贴上一年光景,喜气祥瑞似乎也从纸上溢出来,弥漫一室。

民间能人在年画内容上也玩出了不少花样。

就拿受农人们喜欢的年画《春牛图》来说,

画中的牧童叫“芒神”,是古人眼中执掌耕耘之事的神仙。

芒神有双了不得的脚。当他赤足时便代表今年多雨水,有洪涝之灾;而当他双足穿草鞋,则代表今年将要大旱。

因此仔细看农事主题的年画,总能发现这么个一只脚光着、一只脚著鞋的不着调牧童。

你找到芒神了吗?

此外,还有用来驱鬼辟邪的武门神年画

“妖怪尔敢!”

巧妙利用头部和臂部的错位,寓意争头(名)争腚(锭,即元宝)的《六子争头》年画

我穿红衣裳,还是绿衣裳?

充分体现“和为贵”文化精髓的桃花坞经典,《一团和气》年画。

少年郎,莫生气,因为有缘才相聚

年画题材,不可胜数。

但国人对它们的熟悉程度,或许还不及日本浮世绘里的歌伎 、海浪与富士山。

在浮世绘如今仍受到热捧的同时,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实我国的年画还是日本浮世绘之师呢?

起源于明代的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因其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层次清晰,盛行于清化雍正、乾隆年间,甚至一度在海外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而当时与苏州海途较近的日本长崎首当其冲,往来的海船将桃花坞木版年画带回日本,引起了日本版画家的争相仿制学习,透视技巧、用色和制作工艺都有所发展。

神户市立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冢原晃表示:

"

日本的画师们最早是从中国传入的苏州版画那里找到新的表现手法,并运用于浮世绘创作之中的。

模仿姑苏版画在日本学者和画家当中也是一件非常流行的事情。

"

早期浮世绘版画的作品中透著桃花坞年画的影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当初传到日本的木版年画被视若珍宝。时至今日,漂洋过海的300件中国版画仍在日本个大美术馆被妥善保存着。

《雪中送炭》,现藏于日本海杜美术馆

而大洋的另一边,桃花坞年画手艺濒临失传,少量存世的“姑苏版”多为日本、英国收藏,手艺人只能羡慕地望着祖宗的传世老版,却无能为力

当姑苏木板年画与受其影响的日本浮世绘一同摆在我们面前,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带给我们的,是疑惑?是思索?还是痛心?

在版印年画之外,宫廷中又是另一幅场景。

宋徽宗时期,宫廷绘画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兴起了一种围绕过年主题而作的时令画——《岁朝图》。

岁朝意为“一岁之始”,《岁朝图》的本质就是高级年画。

徽宗懂画、喜画、善画。

传说由于冬天不易看到珍奇花卉鸟禽,风雅的宋徽宗即命令画师在新春时绘图以供赏玩,于是岁朝图成为一种风尚。

宋徽宗《瑞鹤图》

对于文人墨客来说,《岁朝图》天然带有一分贵气和情义。

它不为贩售而作,只用来相互馈赠。予知音,予好友,以寄年节时的牵挂与祝福。

北宋宫廷花鸟画家赵昌的《岁朝图》

汪曾祺先生曾在《岁朝清供》中这样评价岁朝图:

"

隆冬风厉,百卉凋残,

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

故宫藏画乾隆御笔《岁朝图》全六幅

透过这一场景,我们便能依稀体会到古人那份情趣了。

王雪涛《岁朝图》

古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也没有太多的户外活动。除了年画,古人度过漫长的年尾,还琢磨出了一样特殊的画种,那就是九九消寒图

闺阁女儿梳妆完毕,闲来挑起一点胭脂染红梅花一瓣,点点春色,心向往之。

"

淡墨空钩写一枝,消寒日日染胭脂。

待看降雪枝头满,便是春风入户时。

"

一笔一天,画作完成的那一刻,冬雪初融,春天就翩然而至了。

? 年画里的柔与刚 ?

看多了花鸟果蔬,也看腻了胖娃娃和红脸大汉,进入民国,一种形式新颖的年画诞生了。

这种月份牌年画多张为一套,画面上附有十二个月年历及节令表,而题材多以美女或中国古代故事为主,并画上某某商品或商号。

月份牌年画《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商家乐于在年终岁尾的时候随商品赠送客户,百姓也爱它能美化家庭,又能把玩欣赏。

本花也很好奇啊

采用中国大众所熟悉的传统年画的瓶子,装上更富趣味的通俗题材之酒,这样的月份牌年画在市民中迅速风靡起来。

民国月份牌年画《太白醉写》

那时的上海,哪怕是黄浦江边破落的棚户家庭,过着饭都吃不饱的生活时,也会四季贴著一张月份牌年画。

结合外国水彩技法与传统炭精擦笔研创出的擦笔水彩画法,

让纸上女郎的肌肤如开了十二级柔光滤镜般细腻温和,看起来浓艳又不失活泼。

因此,在上世纪20到40年代的上海,

年画上这些时代新女性,身着雅致华美的时装,或闲坐屋中,或漫步花园,

成了许多爱美女性心目中的"潮流女神"

杭间曾描绘月份牌年画,说它

"

就像张爱玲的小说一样,

给人一种浮世的虚华感,

就像做了一个关于当年中国很奢华的梦。

"

月份牌年画或许就是近代国人一个温软的梦。

人们把身在本国国土却成了下等人的迷茫,从口岸窥见富丽堂皇的西洋生活的羡艳,全都寄托在天真娇艳的月份牌女郎身上——

或许明天,我们也能过上画里的生活吧。

年画上的时装丽人昙花一现。新中国成立,旧貌换新颜,月份牌年画也焕发了新生。

随着新年画运动的正式展开,举国上下的油画家、国画家、版画家、漫画家都各展绝技。

一大批展现祖国新面貌、人民新生活的宣传性新年画登上年货市场,新年画成为这一时期最具社会影响力的画种。

荣宝斋《新年画选集》,《劳动最光荣》

国家建设、人民劳动、革命战争、古装曲艺……绘画主题百花齐放。

人们突然发现,原来年画上还可以画我们自己,画当下的这个时代,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除了这些热情奔放的年画作品,许多人家中,也少不了一张醒目的领袖像。

那时候买一张热门的领袖像,可不比今天的“双十一”抢购容易。

"

每到新年来临,新华书店年画满堂,人头攒动,购买年画的人络绎不绝。

我曾为了完成爸爸交给购买年画的“光荣”任务,而排了几个小时的队,买了一幅“四个伟大”的毛主席像。

为了能买到那张单联孝创作的《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自己的棉帽子都挤没了。

"

摘自《齐鲁晚报》

直到今天,在一些中国传统家庭的墙壁上,仍能见到大开幅主席像的身影。

? 年画重回春节 ?

“二十八,贴花花。”

昨天是腊月二十八,不知道你家有没有按习俗换上新年画?

实际上,这些年仍记得张贴年画的家庭,已经不多了。

对于一千年后的我们来说,

漫长酷寒的冬天不再难熬,来年的命运不会因几场大雨颠覆,

正当年纪的女孩子们身着各式新衫,小孩子能够衣食无忧、无病无灾地长大。

过去年画中寄托的那一份期许,我们或许感受不到了。但这并不是年画从此失落的理由。

一纸万象新年画,载满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如今想重拾起,分外沉重。

但如果每个人都伸出手呢?

回到文章开始,让本花爱不释手的小游戏,其实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

作为“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之一,它旨在让以年画为代表的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重新回到千家万户。

不只是他们,正有无数人试图用不一样的年画风格和呈现形式,让传统年画焕发出新的活力——

现代画师让年画里的胖娃娃穿起潮牌玩起跑酷,展现出嬉皮文化

插画师梁洪玮作品

年画元素被植入搞怪幽默的表情包之中,令人忍俊不禁;

《戏精年画》系列

结合声光电技术、科技感满满的年画画卷在全运会上徐徐展开;

第十三届全运会开幕式上的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

还有将年画制作工序与新年签结合的趣味H5,也正在朋友圈传播著。

H5“年画话新年”

即将在2019年举办的全国美展综合画种展览中,也包括了年画画种。这也是中国美术界助力这门画种传承的举措之一。

而你,又能不能抛开对年画的旧有印象,以崭新的眼光凝视它、期待它呢?

希望2019,我们共同欣赏年画在新时代绽放的光彩。

年话年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