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游戏巴士

滴滴北汽成立合资公司,“搭伙”后路会更好走吗

发表于:2024-05-16 作者:游戏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5月16日,又一桩出行公司与整车厂的联姻。1月28日,滴滴出行和北汽新能源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京桔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据悉,合资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的技...

又一桩出行公司与整车厂的联姻。

1月28日,滴滴出行和北汽新能源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京桔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据悉,合资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等。该公司将致力于新能源汽车运营和AI领域,未来计划在全国成立20家子公司。

数据来源:企查查

合资公司成立背后,是滴滴要做车服,北汽想入局出行。滴滴方面表示,合资双方将基于EU5优化车联网与车辆管理系统,开发专门用于共享出行的定制网约车,探索面向未来出行生态的车联网系统,构建“车联网 大数据 电动化 定制化”的智慧出行模式。

合作早有铺垫。去年3月,滴滴出行曾与北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双方将在在新能源汽车运营、大数据应用、出行服务、定制车及充换电等领域展开战略业务合作。


各取所需的联姻

双方本次合作,是一次各取所需的联姻。

滴滴为什么选择北汽?其实从去年开始,滴滴的出行版图就已徐徐张开。2018年初,滴滴出行宣布与12家汽车厂商达成战略合作,建设新能源共享汽车服务体系,北汽正是其中之一。随后,在4月份,滴滴宣布与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成立“洪流联盟”,其中仍有北汽。

与北汽的进一步合作,是滴滴考量近忧远虑下的选择。

首先,对于滴滴的主营业务而言,双方的合作聚焦于开发专于共享出行的定制网约车,滴滴能够借此服务更多的出行场景。

整车制造经验之外,滴滴看中的还有北汽新能源在充换电领域的基建优势。

滴滴计划在2020年投放100万辆电动车,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则是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而北汽恰能满足其需求。2017年11月,北汽新能源发布了“擎天柱计划”。北汽董事长徐和谊表示,该项目计划投资100亿,预计到2022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3000座光储换电站,累计投放换电车辆50万台。

其次,从市场角度而言,包括“洪流联盟”的建立在内,滴滴与此类主机厂的深度合作,能够减缓他们亲自下场做出行公司的趋势,避免出行市场蛋糕的多方切割。

杠杆的另一方是北汽。

北汽的直接受益点是增加新能源汽车销量。2018年,北汽新能源的总销量为15.8万,同比增长53%。与滴滴合作开发的定制车,背后有着滴滴的出行网络需求支撑,无疑能够进一步扩大其旗下电动车的市场份额。

此外,于北汽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运营商,滴滴还能为其带来渠道优势。

从北汽新能源的业务结构来看,除了整车制造和销售,北汽新能源很早就涉足了分时租赁、共享出行等领域,旗下分布有GO绿行、轻享科技、北京出行、绿狗租车、华夏出行等子公司或合资公司,但水花一直不大。

合作背后也包含着北汽新能源转变产品结构的急切。北汽新能源入局市场较早,但销量光环背后是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推动和地属北京的先天优势,其自身产品一直存在核心技术不够硬、中高端车型开发不足的短板。随着未来新能源车的补贴退坡,以低端车型为销量主力的北汽新能源的经营压力增加,要想加强全产业链的布局,北汽必须搭伴前行。

也许在滴滴看来,这次合作有利于滴滴车服业务的后续扩张。

滴滴为车服业务布局加码已不是一两天。2018年8月,滴滴将旗下的汽车服务平台升级为小桔车服公司,并宣布将对小桔车服公司投资10亿美元,还推出了小桔有车、小桔加油、小桔养车、分时租赁四个品牌。

车服业务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滴滴不可能持续为其输血。与小桔车服的单打独斗相比,合资公司能够覆盖更多的出行场景。而与北汽共同建立合资公司,滴滴不仅深化了与同盟的横向合作,也为车服业务的未来发展引入了更多的融资可能。滴滴的车服业务在独立出来之前,在公司内部还只算是二级部门,业务相对比较边缘,所以在占的估值额度也比较低。而去年滴滴将其独立拆分出来,其意义在于,如果业务做不起来,可以及时斩断,做好了就能独立融资。如今小桔车服和北汽合作,显然也是为了新公司的估值考虑,同时,捆绑上北汽之后,也更好去拿融资。

从战略层面考虑,此次合作或许也为滴滴车服业务的单独上市做了铺垫。根据《财经》此前的报道,滴滴计划分拆其车服业务,为其上市做准备。也有消息称,分拆出来的车服业务,不排除将于未来在香港或者内地上市的可能性。

变数犹存

尽管滴滴与北汽能够各取所长,但搭伙之后,征服新能源市场之路仍不会平坦。

眼下,双方都还存在不确定之处。

对于滴滴来说,做车服、进入汽车后市场并非稳操胜券。面临着业绩、监管下的双重压力,车服业务成为滴滴的战略大后方,承担着寻找新增长点、进行资源整合的重任。但汽车后市场并非滴滴擅长之域,一方面,平台车主流量并不能直接与优质资源划等号,滴滴的渠道优势可能失灵;另一方面,滴滴惯用的补贴政策、价格战打法在后市场并不是维系用户的长久之计。而这或许也是滴滴选择开放合作、寻求同盟的原因所在。

就技术而言,北汽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上也存在隐忧。

一方面是质量问题。去年11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北汽新能源召回车辆的文告,召回原因是因制动助力真空泵等原因,在车辆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制动助力性能不足,存在安全隐患。召回总数量约7万辆,相比30万的总产销量,足占四分之一。

另一方面,相比于比亚迪在磷酸铁锂电池上的自主研发,北汽新能源采用的三元锂电池基本上依靠外部购买。在动力电池技术上,北汽新能源并不突出,这似乎离满足滴滴“在汽车设计生产、智能驾驶技术、核心的三电技术等方面合作,建立新能源汽车运营平台”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此外,目前来看,双方能投入多少在这家合资公司里还是未知。

去年9月,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发布内部信,对外“坦诚”汇报公司营收情况,并透露“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人民币”。

而北汽方面,尽管2018年销量达15.8万台,但由于北汽新能源汽车的高端车型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微型车、紧凑型车,单车售价不高,净利润并不高。以2017年为例,北汽新能源的营业额为109 亿,全年利润 5800 万,净利润率仅0.5%。

在后续研发投入与产业布局上,双方的技术与资金压力都不小。而京桔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商业模式如何铺陈开来,也仍是未知数。

长久来看,双方如何维系利益均衡的合作也很难说。从“出行公司 主机厂”的搭配来看,2016年1月,通用宣布5亿美元投资Lyft,双方将共同打造全国性自动驾驶网络。但当双方开始在各个环节布局,以减少风险的时候,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最后,双方分道扬镳。据外媒报道,通用计划推出自己的专车服务,与Uber和Lyft竞争;Lfyt也成立了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部门,开始与通用汽车竞争。各取所需的合作,在商业利益面前,也随时都有着破裂的风险。

百度与宝马给出了另一个“科技公司 传统车企”的案例。双方曾就自动驾驶技术进行联合探索。2016年,百度和宝马的测试车顺利跑上五环,完成了测试任务。但最终宝马还是和百度“和平分手”。据悉,双方也是在管理项目进程的议题上产生了难以调和的分歧。

跨界联姻,似乎总是噱头大于实际意义。

目前看来,合资公司中,滴滴持股67%,北汽持股33%,滴滴显然占了更大的话语权。北汽是否甘愿于只做滴滴的“代工厂”尚不清楚,但目前看来,双方都有各自的算盘。

2019年1月28日,北汽新能源合作伙伴大会

基于可预见的变数,双方并不是彼此的唯一。滴滴在北汽之前已牵手了车和家,路径也是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来定制生产满足其出行场景的新能源汽车。而除了滴滴,北汽新能源还和华为、麦格纳、苏宁等展开合作。2017年12月,北汽曾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自动驾驶、车联网、云服务等领域展开合作。28日上午,北汽新能源也和华为签订了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宣布双方将在智能化转型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与合作,将ICT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深度融合。

看穿风险后,北汽与滴滴都没有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0